
文氏:一个多民族多源流的姓氏
文氏是一个历史悠久、分布广泛、内涵丰富的姓氏。它有多种得姓来源,涵盖了周、商、炎帝等不同的血缘和文化。它也有多种遗传和演变路径,包括以諡号、祖字、国名、官职等为姓,以及改姓、汉化等方式。它的人口分布也呈现出多样化的特征,既有北方和南方的聚集区,也有东南沿海和西部内陆的分散区。本文将从以下几个方面介绍文氏的历史和现状。
得姓来源
根据《百家姓》和《姓氏考略》等古籍记载,文氏主要有以下几种得姓来源:
1.出自姬姓,是以諡号命名的姓氏。周朝建立后,武王追封父亲西伯为周文王,后人有以此諡号为氏者,尊周文王为得姓始祖。如陕西文氏、河南文氏等。

2.出自姜姓,是炎帝后裔姜文叔之后。西周初,周武王封炎帝裔孙太岳之苗裔文叔于许(在今河南许昌市),建立许国,为姜姓诸侯国。战国初年为楚所灭(一说灭于魏),子孙四散。除有以原国名“许”为氏外,还有以许国开国君主文叔之字为氏,就是文姓。如河南许昌文氏等。
3.出自媯姓,是媯满之裔孙,是以諡号命名的姓氏。战国时,齐国(今属山东)有贵族田文,是齐威王的孙子,号称孟尝君,门下有食客数千,是当时有名的政治家。后来齐国贵族田甲叛乱,孟尝君逃到魏国(西周时分封的诸侯国,在今山西芮城北),在魏任相国,死后谥号文子。其后人也有以“文”为氏的,是为山西文氏。如山西芮城文氏等。
4.源于官位,出自汉朝时期官吏文学掾,属于以官职称谓为氏。文学掾,亦称文学史,是汉高祖刘邦设置的一种官位。
5.改姓。出自敬姓避讳改姓。五代后晋时,为避晋高祖石敬瑭之名讳,“敬”姓改为“文”姓。如宋代文彥博,其祖先(在唐五代时)皆为敬姓。
6.汉化。源于其他少数民族,属于汉化改姓为氏。今土家族、黎族、壮族、布依族、回族、朝鲜族等少数民族中,均有文氏族人分布,其来源多是在唐、宋、元、明、清时期中央政府推行的羁縻政策及改土归流运动中,流改为汉姓文氏,世代相传至今。如贵州文氏、海南文氏等。
人口分布
根据《中国姓氏人口分布大辞典》⁴的统计,文姓主要分布在中国西南和南方,总人口大约有204万,大约占全国人口的0.15%,在姓氏排行榜中列第107位。从明朝至今600年中文姓人口由16万激增到170万,增长了10倍,文姓人口的增加速度低于全国人口的增加速度。文姓在全国的分布主要集中于湖南、广西、四川、广东四省区,大约占文姓总人口的51%,其次分布于湖北、江西、重庆、海南,四省市占了25%。湖南为当代文姓第一文大省,居住了文姓总人口的14%。全国形成了湘桂粤、川鄂两块文姓聚集区。文姓在人群中分布频率示意图表明:在粤桂琼、湘渝、贵州大部、福建西端,文姓占当地人口的比例一般在0.3%以上,有的达到2.4%以上,以上覆盖面积约占了中国国土总面积的14.6%,居住了大约69%的文姓人群。在福建中部、江西东部、湖北西北、安徽西南、河南南部、山西西南、陕宁大部、甘肃东南、云川大部、贵州西端、黑吉东部交界处、新疆西北,文姓占当地人口的比例一般在0.15%0.3%之间,以上覆盖面积约占了中国国土总面积的19.3%,居住了大约15%的文姓人群。

文化传承
作为一个多民族多源流的姓氏,文氏也有着丰富的传统文化,包括郡望堂号、宗祠楹联、族谱文献等。其中最著名的是与信国公文天祥相关的六义堂和正气堂。六义堂取自《诗经·小雅·斯干》:“六义既昭昭,四方无不皇。”意思是说六种美德(仁义礼智信忠)已经光明显著,四方百姓无不敬仰。正气堂取自《正气歌》:“天地有正气,杂然赋流形。”意思是说天地间有一种正义之气,赋予万物各自的形态。这两个堂号都体现了文氏后人对文天祥忠贞不屈的敬仰和对正义事业的追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