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版
首页 常识

历史上的三国到底是什么样的(与演义中的描述有区别吗)

时间:2024-11-25 17:45:11

这本是刚刚看到的一则问答,有些感慨,索性发来说说:

由于时代的“进步”,很多东西都被“埋葬”了,不止是历史与演义,演义与演义也大有不同,比如,刘安杀妻,这是《三国志通俗演义》最著名的桥段之一,在现行的版本或剧本中,已然消失不见了。

其实现在的所谓“进步”,有点像“暴发户”,不敢正视曾经的窘迫,也有些假正经,不敢正视邪恶与罪恶

看不到,就等于没发生吗?这很可笑,也很可怜。

那么,历史中的三国,到底是个怎样的时代呢?

如果只读《三国志》,是无法知晓的,因为太过简略,它可以作为历史重要的参考资料,很不幸,它仅仅是“参考资料”。

《金瓶梅》,可能听到这本书,有些朋友会想到“污秽”,可是,这部作品真的非常棒,它所描绘的生活,甚至是《红楼梦》所不能比的,如果后者是大观园,那么前者,便是民间,我认为,更是所谓天下,是一个时代最基本的符号。

可能有朋友会说,这“四大奇书”都是演义,其中描绘并非是真的。这么想没错,但在很多史书中,也佐证了其中的一些细节,比如,过去的妻,也就是“正室”,在家主,或者说丈夫死后,是有权处置“妾室”的,这一点,金瓶梅中的桥段毫不夸张。

可见,要想了解一个时代,一本书远远不够,《三国志》同样如此。

可惜,关于三国史,我所知亦非常有限,一定有大量的书稿是我未曾阅览过的,所以,我只能凭借现有的知识,简单聊一聊三国中,两个残忍的史实。

其一,战争,并非是人口锐界的唯一“凶手”。

三国时代,群雄逐鹿,彼此相互攻伐,所以不少朋友认为:人口锐减是战争造成的。

其实,天灾,比人祸更可怕

比如,两汉至魏晋时期,持续时间最长、范围最广、最严重的一次疫病,就发生在三国时代,对此,很多史料都有记载,包括曹植所做散文《说疫气》:

“家家有僵尸之痛,室室有号泣之哀。或阖门而殪,或覆族而丧。或以为疫者,鬼神所作。人罹此者,悉被褐茹藿之子,荆室蓬户之人耳……”

很多人猜测,吕蒙、蒋钦等东吴名将,都死于那场疫病,其实,著名的建安七子中,也有四人因此而死,至于王粲是不是,史料没有明确的说法,只言其为病故,可时间却与应玚、徐干、陈琳、刘桢等一样,都是在公元217年。

除此之外,还有蝗灾、地震、水患等等,太多的灾难,比战争更残酷。

当然,有些天灾,与战争是有关系的,比如,为了造船,过度砍伐;为了冶炼,过度开采……

还有一种,最为残忍:

就是在粮食短缺的情况下,为了让前方的战士不至挨饿,运输队们的粮车上,载满了被捆绑着的老百姓……

董卓“倒点天灯”,是为了娱乐,可很多时候,将一个活生生的人扔进沸水中,或者干脆活活肢解,施暴者都是笑不出来的,他们与董卓不同,他们,只是为了活着

其二,饿死的人,未必骨瘦如柴。

这是电视剧中常见的景象:饿死的人,往往皮包骨头。

其实,历史的描述,非常残忍:

没了粮食怎么办?吃老鼠;

小动物都被吃绝了怎么办?吃皮草;

皮革与草木吃光了怎么办?吃死人;

“能吃的”死人没有了怎么办?易子而食!

“能吃的”孩子没有了怎么办?……

有些地方,为了度过饥荒,留下来的全是恶魔。

当然,有一种吃人的景象,本意不是谴责。比如臧洪在东武阳城的最后一战,面对围城的袁绍,百姓们自发守城,他们崇敬臧洪,愿意与他并肩作战,哪怕共赴黄泉,所以,当粮尽之时,能吃的都吃光了,便吃死人。就这样,一直坚守到城破,在此之前,竟无一人叛逃。

影视作品中,常有“杀马充饥”的桥段,其实,牲口,别说吃,老百姓根本买不起,他们本身就是牛马,汉灵帝时期,一头驴都叫出了天价,虽然这与灵帝爱好有关吧,还有牛,张辽曾杀牛以激励“敢死队员”,这都是“不过了”的表现。

话说回来,如果这些都吃光了,还是没能捱过饥荒,该当如何?

吃土!

这本是网络上开玩笑的话,可在三国时期,却是十分常见的景象。没得吃了,只能吃土,可土不消化啊,所以饿死之时,肚子都是鼓鼓的,剖开来看,全是不能被消化的东西。

除了以上这些,史料中还有很多残酷的事实,而与演义的不同之处亦有很多,比如单挑、屠城、地图、兵器、酒……如果细分起来,说上几天也说不完。

最后,再发自内心的说几句题外话:

历史,往往比“认知”更残忍,因为现代社会,在尽可能的“保护”老百姓,虽然我认为,这无异于掩耳盗铃,屏蔽就能解决问题吗?这样的做法,好像心虚做了坏事……

即便过去有种种不堪,中国,仍被世人称为“文明古国,礼仪之邦”,反而是如今的社会,去除了“糟粕”,屏蔽了“罪恶”,反而“美德”,逐渐沦为了奢侈品。

残酷,更需要被认知,因为这世界本就残忍,只有了解它、无惧于它,才会心向光明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