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版
首页 常识

贸易战是什么意思(观中国历史上的贸易战)

时间:2024-09-18 08:30:10


“贸易战”这一概念一般包括两种意思:一是用来比喻各国贸易往来中出现的严重摩擦,二是因贸易问题引起的动刀动枪的真实战争。前者很容易恶化为后者,历史上很多战争都是由贸易引起的。中国历史上的“贸易战”留给我们经验教训弥足珍贵。

之一:不能贸易只能抢

世界上有两种人最好战,一是小岛之民,二是草原之民。岛上物产有限,不外出掠夺怎么生存与发展?草原虽然大,可是牧群吃了这片草,不可能明天后天就重新长出来,得驱赶到另外一片草原去放牧,怎么不引起战争?草原部落相互间争战,也不得不南下农耕地区。他们需要农耕地区的物产。如果有正常的商业来往,那么不论小岛还是草原,都可以公平地交换物资,和平地互通有无。问题在于贸易从来不是畅通无阻的。

台湾学者王明珂《华夏边缘——历史记忆与族群认同》一书,专门考察羌族、西南少数民族及北方游牧民族社会历史,其中评述:

由于气候干旱化,适于农牧的地带南移。黄土高原北方山岳地带人群因此畜养更多的动物,并不断地趋于移动化、武装化,并向南方入侵以争夺适于农牧之地,如此造成华北沿着后来的长城地带人群间资源竞争关系紧张……由于游牧是一种无法自足的经济生态,因而从此游牧与农业人群沿着长城展开绵延2000余年的资源竞争与维护之战。

白登之围耀武扬威的匈奴骑兵

他们甚至跟海盗一样以劫掠为业。《史记· 匈奴列传》说:“其俗,宽则随畜,因射猎禽兽为生业,急则人习战攻以侵伐,其天性也。”宽指生活宽裕之时,急则指不宽裕,或者说生活窘迫之时。

台湾学者姚大中《姚著中国史》说:游牧地带“贵族们的消费欲望,与定居社会生产的奢侈品有过接触以后,便被刺激起来。相对方面,游牧经济自身生产而超过饱和点时,过剩的牲畜与毛、皮等也必须脱手,否则反成为社会发展的阻碍”。因此,“定居地带可以与草原隔绝,草原上的游牧社会却不能与农业定居社会切断联系,必须与之发生经济上的往来关系。也唯如此,使游牧社会对定居社会有显著的依存倾向,依存方式正常的途径便是贸易”。

世界历史学家们曾经困惑:游牧社会凭什么成为农业社会的强劲对手?谜底现已揭晓:游牧生产+ X = 发展,公式中X 表示对外贸易。

匈奴的商贸记录,最早可追溯到秦始皇时期。据《史记》记载:乌氏倮是秦国最大的农场主兼外贸商人,他用畜产与南方交易丝织品,通过关系送给匈奴王,匈奴王偿还十倍价值的畜产。他的马牛多得像谷子一样,秦始皇破例让他跟文武大臣一起上朝参议国是。秦亡不久,匈奴与西汉的贸易就有模有样了。

汉匈和亲

汉文帝时期贾谊曾建言:“夫关市者,固匈奴所犯滑而深求也,愿上遣使厚与之和,以不得已,许之大市。使者反,因于要险之所多为凿开,众而延之,关吏卒使足以自守。大每一关,屠沽者、卖饭食者、美臛炙膹者,每物各一二百人,则胡人着于长城下矣。”关市是关与市的合称,泛指边关的交易场所,大市则指城市交易市场。贾谊说他们狡猾,换言之就是精明有生意头脑,与中原的交易不仅满足自身的需求,还作转手的国际贸易。岑仲勉《隋唐史》说:“匈奴早已运用(北道)为转输华丝于西亚罗马之通途。”难怪他们“深求”!

汉地统治者出于政治考虑,并不想跟匈奴发展正常的贸易关系,而匈奴也不一定有那么多交易的商品,何况劫掠几乎可谓“无本生意”。姚大中说:在游牧社会,“贸易与掠夺,对于‘取得’的意义并无实质区别”。所以,他们在明知得依靠对外贸易才能谋发展的硬道理之后,还是难改劫掠的习性。对于他们而言,那公式当中的X,可以填“对外贸易”,也可以填“南下劫掠”,或者填“对汉朝贡”也无妨。

在冷兵器时代,游牧民族在军事方面占有天然的优势。统一六国的秦始皇、推翻强秦和消灭项羽的刘邦也无法战胜匈奴,西汉之初是真心想与之和平的,宁愿送美人、贡财物甚至出让些土地。


马邑之谋拉开汉朝出击匈奴序幕

《剑桥中国史》写道:“从前192 年至前135年,协议修订不下于九次。我们能够有确切把握断言,汉朝为每一次新协定付出了更高的代价”,“老上(单于)还成功地在和亲协定中引进了新的内容,即增加了有关边境贸易的条款”,但“有证据表明,比起缔结持久的和平以解决所有政治争端来,匈奴对建立与汉朝的贸易关系可能更感兴趣”,“很清楚,边境市场制度是匈奴强加于汉朝的”,却“没有迹象说明冒顿(单于)曾经表示愿意尊重中国的要求”,“匈奴和汉朝的关系一般是在贸易和战争之间交替出现”。

那么,在美人与厚利兼得的情况下,匈奴为什么还不肯放弃劫掠与战争呢?《汉书· 匈奴传》评论:匈奴单于连质子之生死都不顾,在于他们“侵掠所获,岁钜万计;而和亲赂遗,不过千金,安在其不弃质而失重利也?”《哈佛中国史》也说:“中国人把这归因于胡人的不忠,但它确实反映了匈奴政权的本性”,“随着匈奴违背了一个又一个协议,中国朝廷中要求战争的呼声越来越高”,才逼得汉武帝刘彻改变战略,对匈奴主动出击,千里追踪,大有剿灭之势。

对于游牧民族的生存条件与生活方式,汉人也表示理解与同情。明朝大臣王崇古说:“北虏散处漠北,人不耕织,地无他产,虏中锅釜针线之日用,须藉中国铸造,绸缎绢布之色衣,惟恃抢掠”,对于他们“瘦饿之形,穷困之态”,汉族“边人共怜之”。柏杨说:“中国人常大惑不解地责备他们不安于自己的乡土,但如果把位置调换一下的话,恐怕也免不了会有同样的行动。”

虽远必诛:汉朝远征万里之外的大宛

张骞出使大宛(今中亚费尔干纳盆地),带回一种马,跑得非常快,会流鲜血样的汗,因名“汗血宝马”。汉武帝刘彻非常喜欢,称之“天马”,命人特铸一匹金马,送到大宛换一匹“汗血宝马”,没想被拒绝。汉使生气,当场砸了金马,却暴露那铸马并非真金,大宛感到被戏弄,怒杀汉使。刘彻派兵讨伐,不想失败。第二年秋败兵回到敦煌,不过十之一二。

刘彻派兵拦在玉门关,严令:“有敢逃回来的,一律斩杀!”刘彻下更大决心,发囚徒、恶少及边骑6 万,不久又增发吏有罪者、亡命者、赘婿、商人、故有市籍(商人户籍)、父母有市籍、祖父母有市籍者为兵,浩浩荡荡再征大宛。汉兵不是吃素的,一路杀过去,途中阻挠的一旦攻克便屠城。到大宛城外,围攻40 余日。大宛抵挡不住,只得杀了国王降汉。汉军取“汗血宝马”数十匹及优良牝牡3000 余匹,又立曾经亲汉的贵人为大宛王,这才罢兵。

这并非孤例。《汉书》记载:

张骞言使大夏时,见蜀布、邛竹杖,问所从来,曰:“从东南身毒国可数千里,得蜀贾人市。”

汗血宝马

邛竹即罗汉竹,竹结较细,节间短而膨大,好像弥勒佛之肚,又好似叠起的罗汉,挺好看。大夏指中亚和南亚次大陆西北部的古国,身毒国指古印度地区。刘彻一听邛竹杖又动心了,派人千里迢迢去采购,却为昆明国所阻,于是下令在长安仿滇池掘“昆明池”,以便练习水军,远征昆明国。昆明国为了垄断过境贸易,拼死抵抗。

汉军征战十余年,只打通从成都到洱海一段路,汉使仍不能越大理至保山一带,而只能通过当地部族、印度作中介与大夏商人间接贸易。“昆明池”在唐时就干涸为陆地,现已重现,在2018 年中国西北旅游会上入围“神奇西北100 景”榜单。我们到那儿游览观光别忘了一点:古代汉人也会为贸易而战的。

后来郑和下西洋也有类似的“强买强卖”,朱棣明确指示:遍历诸番国,宣天子诏,因给赐其君长,不服则以武慑之。弱小国如占城,吓得主动表示“愿纳国土,请吏治之”。下西洋中断几年,明宣宗朱瞻基见“外番多不来朝贡”,连忙又指示恢复。平心而论,中国人并非生来“落后挨打”。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