处暑是秋季的第二个节气,每年公历的8月23日或24日太阳到达黄经150度时为处暑。“处”就是去的意思,处暑的意思就是暑气到此为止,炎热的夏天即将过去。我国古代将处暑分为三候:一候鹰乃祭鸟,二候天地始肃,三候禾乃登。“祭”是杀的意思,在这个节气中,老鹰开始大量捕猎鸟类;天地间万物开始凋零;“禾乃登”的“禾”是黍、稷、稻、粱类农作物的总称,“登”即是成熟的意思,这时候农作物开始成熟。

处暑节气万物开始凋零
处暑是反映气温变化的一个节气。处暑期间,真正进入秋季的只是东北和西北地区。华南地区处暑时节平均气温一般比立秋时降低1.5℃左右,但因为华南处暑时仍基本上受夏季风控制,所以华南西部还会有最高气温高于30℃的天气出现,华南东部还会有最高气温高于35℃的天气出现。而长江沿岸低海拔地区的人们,在伏旱持续的年份里,更会感到“秋老虎”的威力。与华南地区相反,西北高原进入处暑时已秋意浓浓,海拔3500米以上的地方已显现初冬景象,牧草渐枯,霜雪日增。而江淮地区,还有可能出现较大的降水过程。处暑气温明显下降,昼夜温差变大,人们通常对夏秋之交的冷热变化很难适应,稍有忽视就容易引发呼吸道、肠胃炎、感冒等疾病,故有“多事之秋”的说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