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企业来说,税是一种避免不了的支出;对于国家来讲,税是一种保障社会稳定的收入。但是很多情况下,国家没办法保证按时地征收税款。而不自觉纳税导致超过纳税期限的企业,需要缴纳滞纳金。
征收滞纳金的六种情况
税收滞纳金跟行政执行处罚一样,是税收机关根据法律向纳税人征收具有惩罚性的一定数额款项的行政强制执行行为。财务人员需要注意了,有以下六种行为是需要征收滞纳金的。
1.未按规定缴纳税款;
2.因纳税人、扣缴义务人计算错误等失误导致少缴税款;
3.偷税;
4.不进行纳税申报,不缴或者少缴应纳税款;
5.欠税;
6.抗税。
而且需要注意的是,税收滞纳金、罚金、罚款和被没收财物的损失,在计算应纳税所得额时,不得扣除。
如何计算滞纳金
根据《征管法》第三十二条规定,纳税人未按照规定期限缴纳税款的,扣缴义务人未按照规定期限解缴税款的,税务机关除责令限期缴纳外,从滞纳税款之日起,按日加收滞纳税款万分之五的税收滞纳金。
由法规可知,从缴纳期限截止日的第二天算起,到实际缴纳税款当天为止,是滞纳天数。由此可知,滞纳金的计算方式为:
应纳滞纳金=应纳税额×天数×0.05%
滞纳金的账务处理
已经了解滞纳金的相关计算方法后,这笔支出又该如何进行处理呢?在此之前要明确一点,滞纳金的支出,是带有惩罚性的支出款,因此通常情况下,需要把它计入“营业外支出”中进行账务处理。
【案例】
假定某企业有一笔金额为55 000税款需要缴纳,但是小李在超过纳税限定日期12天后才发现这笔税款尚未缴纳,则缴纳税金时如何进行账务处理?
根据计算可知滞纳金为55 000×12×0.05%=330
则会计分录如下:
借:应交税费——应交增值税 55 000
营业外支出——税款滞纳金 330
贷:银行存款 55 33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