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版
首页 常识

平音仄音怎么分(平仄其实很简单,记住4要4不要)

时间:2024-12-03 10:30:12


不管你喜不喜欢、认不认可,格律诗都是在历史上客观存在,并为唐朝及以后各朝代大部分诗人写诗时遵循的规范。

即使是斗酒诗百篇,自由挥洒、放荡不羁的李白,也有无数经典的格律诗传世,如:

其他诗人的格律诗:

由此可见,格律诗并不是像有的人所说的那样是后人杜撰出来的,会写格律诗也是一个写诗之人需要具备的功底。

注:格律诗即依照平仄格式而写的诗,在唐代叫今体诗,就是为了区别不依平仄的古体诗,唐之后改名为近体诗,现一般称为格律诗。

平仄的基础知识和本质

平仄是区分文字的声调的,将所有声调分为平声和仄声两种,以普通话为例:

  • 发一、二声调的字是“平声字”
  • 发三、四声调的字是“仄声字”

有的人会说古今平仄不同,不能套用普通话,其实那是他没有明白平仄的本质。

平仄的本质是什么?它仅仅起到区分一个字的声调的作用。

不管你古音、今音如何变化,每个字总是有起伏的声调,那么就可以根据一个规则把所有的字都分为平声字或仄声字,而不需要去考虑是古音还是今音。即使再等几百年后,某些文字的读音发生了变化,但还是可以按照音调来划分它的平仄。

比如“一”字。

  • 普通话发音为yī,一声,用新韵来写诗,它就是平声字。
  • 在古音中,“一”字为仄声字,用平水韵来写诗,它就是仄声字。

所以说,平仄只是文字的一种归类方式,它就相当于两个抽屉,是用来装不同声调的文字的抽屉,任凭文字的读音如何变化,抽屉本身是不会改变,也是一直能用的。

另:有网友说他不会拼音,不知道怎么确定平仄,这种情况也可以通过感觉文字的读音来进行判断:

  • 一个字读起来,感觉声音是向下沉或向下去的,就是仄声字
  • 一个字读起来,感觉声音是平着走或向上抬起来的,就是平声字。

再用一句诗来直观的感受一下文字的平仄:

两岸猿声啼不住。

这是李白所写《早发白帝城》中的一句诗,7个字的读音分别是:

两(liǎng)岸(àn)猿(yuán)声(shēng)啼(tí)不(bù)住(zhù)

从它们的声调可以看出,这7个字的平仄为:

两岸猿声啼不住

仄仄平平平仄仄

平仄入诗,格律诗定型

在三国时期,曹操的第三个儿子,写出“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七步诗的曹植,在争夺太子的竞争中败下阵来,心灰意冷之际,他转向了文学方面。

最终,曹植在对印度佛教文献的翻译过程中,发现了汉字的音韵规律,并就此开始了这方面的研究,而他也就无意中成了中国汉字音韵学研究第一人。

其后有越来越多的人加入到这一研究队伍中。

到了南北朝时,有个叫周顒(yóng)的人首次发现了汉字分为“平上去入”四声。沈约受此启发,结合音乐的音调,在诗歌的创作中融入了四声的概念,通过将不同声调的文字进行有规律的组合,来模拟音乐抑扬顿挫的效果,创立了永明体诗歌。

到了初唐时期,越来越多的诗人开始学习研究永明体,并对其逐步完善,最终定型成了今体诗即格律诗,以区别不按平仄格律所写的古体诗。

格律诗的最基本要求:

  • 第一句可押韵也可不押韵
  • 第二句押平声韵
  • 第三句不能押韵,尾字用仄
  • 第四句押平声韵

平仄的“4要4不要”

格律诗的平仄是固定的,一共分为“平起平收、平起仄收、仄起平收、仄起仄收”四种基本格式,其中个别字的平仄又可以互换,因此又演变出了多种变化格式,以满足诗歌创作的需要。

在学习格律诗之前,背诵记忆下这些格式是基本的要求,但有的网友表示这太难了。

那么如何简单有效的掌握和记住格式呢?自己从0来推导一遍无疑是最好的方式了,因为通过推导,能明白格式的原理是什么、它是如何形成的,这比死记硬背要有效多了——原理心中留,平仄不用愁。

在我们进行推导之前,需要知道在写诗时运用平仄的“4要4不要”。

一、4要

1、平仄要两两间隔

为了有韵律感,一句诗中的平仄要两两间隔,即马蹄韵,如:

碧水东流至此回 / 仄仄平平仄仄平


2、同一联对句与出句的平仄要相“对”

对句与出句——两句诗为一联,前面一句为“出句”,后面一句为“对句”。

对——是指对着来,相反的意思。

举例,下面这两句诗:

日暮苍山远,天寒白屋贫。

出句为:日暮苍山远

对句为:天寒白屋贫

出句的平仄为:日暮苍山远 / 仄仄平平仄

对句的平仄为:天寒白屋贫 / 平平仄仄平

可以看出,对句的平仄与出句是相对的(注:“白”字在古时候是仄声字)。


3、下联出句与上联对句的平仄要相“粘”

粘——指粘在一起,相同的意思。

还是以刘长卿《逢雪宿芙蓉山主人》的诗举例:

日暮苍山远,天寒白屋贫。

柴门闻犬吠,风雪夜归人。

上联的对句和平仄为:天寒白屋贫 / 平平仄仄平

下联的出句和平仄为:柴门闻犬吠 / 平平平仄仄

可以看出,下联出句与上联对句的平仄是相同的(第3、5个字不同,是因为其它规则的限制,后面会说明)


4、二四六要分明

这句话完整的说法是:一三五不论、二四六分明。

是指第1、3、5字,平仄可以不论,可根据情况变化,但第2、4、6字,平仄必须明确,是固定的。

如果是五言,则是“一三不论、二四分明”。

二、四不要

1、不要三平尾

不能连续出现三个平声字结尾,如“平平仄仄平平平”——尾部三连平,这种就是错误的。


2、不要三仄尾

不能连续出现三个仄声字结尾,如“仄仄平平仄仄仄”——尾部三连仄,这种就是错误的。


3、不要犯孤平

除了尾字的平声外,整句诗另外只有一个平声字的,就叫孤平。因为五言的字数原因,“仄仄仄平平”并不是孤平,只有“仄平仄仄平”才叫孤平。

不过孤平的定义到现在还有争论,另有一派的说法是,凡是出现了两仄夹一平“仄平仄”,无论是什么位置,都叫孤平。


4、不要单仄

指整句诗中只有一个仄声字。

四要四不要其实也指明了推导平仄格式的步骤,即先按照“4要”的要求推导出初步的格式,再根据“4不要”进行调整完成。

从0开始,推导出平仄的正确格式

说了那么多,终于可以开始进行推导了。

我们知道,一个字的声调只有平仄两种,所以一首诗的开头要么是平、要么是仄,同时,一首诗的第一句可以押韵也可以不押韵,由此就有了格律诗的四种格式:

  • 1、平起首句押韵
  • 2、平起首句不押韵
  • 3、仄起首句押韵
  • 4、仄起首句不押韵

我们就选第一个“平起首句押韵”来进行推导,以五绝为例,它的正确格式是(其中括号的意思是此字可平可仄)

平平仄仄平,(仄)仄仄平平。

(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


我们从0开始,看看能否推导出此格式。

一、按照“4要”要求,推导出初步的格式

1、第一句

根据二四六分明的原则,确实一首诗平起还是仄起其实是看首句的第2个字,我们是要推“平起首句押韵”,所以第2个字可以确定为平,其它则还不知道,于是可以写出如下的句子:

?平???

再根据“平仄要两两间隔”的要求,可以确定第1个字为“平”,而第3、4两个字自然就是仄了,这一句是要押韵,所以第5个字又是平,上面句子的问号可以去掉了,变成如下:

平平仄仄平

第一句完成,是不是很简单?


2、第二句

根据同一联对句与出句的平仄要相“对”的原则,有了出句也就是第一句的“平平仄仄平”,第二句是不是也很容易就出来了:

仄仄平平仄。

注意:在这里与正确格式比较一下,发现有区别,因为目前只是推导初步格式,最后还要根据“4不要”进行调整,现在先暂时确定下来。


3、第三句

根据下联出句与上联对句的平仄要相“粘”的原则,有了上联对句也就是第二句的“仄仄平平仄”,所以第三句也就是:

仄仄平平仄,


4、第四句

根据同一联对句与出句的平仄要相“对”的原则,有了出句也就是第三句的“仄仄平平仄”,第四句是不是也就有了:

平平仄仄平。


好了,至此,初步的格式已经被我们推导出来了:

平平仄仄平,仄仄平平仄。

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

这么简单,也太没难度了吧?所以对于平仄,真的不要觉得它有多难,只要我们掌握好原理,面对它很轻松。

二、按照“4不要”要求,推导出暂时确定的格式。

1、第一句

再复习一下“4不要”:

  • 不要三平尾
  • 不要三仄尾
  • 不要犯孤平
  • 不要单仄

以此要求来检查第一句的“平平仄仄平”,没有问题,所以第一句暂时确定为:

平平仄仄平,

注意:为什么是暂时确定?因为最后还要通过“一三五不论”来判定哪些字可平可仄(以下同理)。


2、第二句

检查第二句的“仄仄平平仄”。

注意,诗的第二句是要押韵且为平声字(参见前面格律诗的最基本要求),所以最后一个字应该是“平”,第二句变为了:

仄仄平平平

出现了“4不要”中不能有的三平尾,这种情况就要把倒数第3个字改为“仄”,再次变为了:

仄仄仄平平。

再检查一下,没有问题了,第二句暂时确定为:

仄仄仄平平。


3、第三句

检查第三句的“仄仄平平仄”,没有问题,第三句暂时确定为:

仄仄平平仄,


4、第四句

检查第四句的“平平仄仄平”,没有问题,第四句暂时确定为:

平平仄仄平。

至此,暂时确定下来的格式为:

平平仄仄平,仄仄仄平平。

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

相信大家都看出来了,我们推导出的初步格式只有第二句做了一点调整便都暂时确定了下来,可见按这种方式进行推导非常容易,这就是知道了原理以后,事情就变得简单了。

三、根据“4要”中的“二四六要分明”完成最终格式

如果一首诗的格式规定的如此死,对于写诗就限制太多了,所以在此基础上又有“一三五不论,二四六分明”的变通方式,使得部分位置的字可平可仄,以丰富诗歌的表现力,当然,需要同时遵守“四不要”的原则。

1、第一句

第一句暂时确定下来的格式为“平平仄仄平”,看看能否“一三五不论”,因为这是五言,所以是“一三”不论。

假如第1个“平”改为“仄”,就成了:

仄平仄仄平

根据前面孤平中的定义,犯了孤平,所以第1个字不可以变通。

接着看第3个“仄”改为“平”,就成了:

平平平仄平

根据“四不要”的规则,这成了单仄,所以第3个字也不可以变通。

那么第1、3字同时改变,能不能行?那就变成了:

仄平平仄平

如此一来,平仄变化太多,也不符合两两间隔的要求,所以也不可以。

于是,第一句的第1、3字不可以变通,它的最终格式便确定下来:

平平仄仄平


2、第二句

第二句暂时确定下来的格式为“仄仄仄平平”。

按照上面第一句的方式,先替换第1字,成为:

平仄仄平平

可以发现,这一句并没有和“4不要”的要求冲突,说明第1个字是可以变通的,为其添加上代表可平可仄的括号:

(平)仄仄平平

再试着替换第3个字,成为:

仄仄平平平

这样就形成三平尾了,所以第3字不可以变通,由此第二句的最终格式也确定下来了:

(平)仄仄平平


3、第三句

第三句暂时确定下来的格式为“仄仄平平仄”。

先替换第1字,成为:

平仄平平仄

可以发现,这一句并没有和“4不要”的要求冲突,说明第1个字是可以变通的,可为其加上代表可平可仄的括号:

(仄)仄平平仄

再试着替换第3个字,成为:

仄仄仄平仄

这样就犯孤平了,所以第3字不可以变通,由此第三句的最终格式确定下来:

(仄)仄平平仄


4、第四句

第四句暂时确定下来的格式为“平平仄仄平”。

先替换第1字,成为:

仄平仄仄平

这样就犯孤平了,所以第1字不可以变通,再试着替换第3个字,成为:

平平仄平平

这样又成单仄了,所以第3字也不可以变通,于是第四句最终格式为:

平平仄仄平


到这里,我们就把“平起首句押韵”的格式完整的推导好了:

平平仄仄平,(仄)仄仄平平。

(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

我们和最开始就写出来的正确格式对比一下,一字不差,完全正确。

其它几种格式以及七绝、五律、七律的格式都可以按照这个方法推导出来,这里就不一一进行了。

怎么样?不知不觉间,我们就从0开始,把平仄格式给推导出来了。

所以平仄看起来似乎很难,但其实只要我们牢记“4要4不要”,明白了其中的道理,它也就变得非常简单了。

当然,如果要做到灵活运用它,还是需要我们多多的进行练习,在写好诗以后,就按照平仄进行调整,或者在写诗的过程中,就把平仄表放在旁边,一边写一边参照。

慢慢的,等到熟练以后,你会发现,看平仄表的次数会越来越少,最后我们就可以把平仄表扔到一边,在头脑中形成记忆习惯,无需刻意去考虑平仄,写出来的诗句也会符合平仄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