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豆制品原料
黑豆、黄豆
要想知道豆制品的作用,得从它们制作的原料开始。
黑豆、黄豆,其实都统称大豆。它们大体的功效主要是消肿祛毒、止痛祛瘀。
但在中医实际的使用中,它们的作用是有些许不同的。
1.黄 豆

《日用本草》:"宽中下气,利大肠,消水胀。治肿毒。"
《本草汇言》:"煮汁饮,能润脾燥,故消积痢。"
中医认为其性甘平,宽中下气,有利大肠、消水肿痘痈之功。正因为如此,有些人喝豆浆后容易拉肚子。
若平时容易消化不良、脾胃较虚弱的,不建议喝原豆豆浆。不妨配以燕麦片、红枣、生姜等品一起打浆,更为合适和可口。
润肠美容浆
【材料】黄豆15克、燕麦片15克、红枣2颗。
【做法】大豆浸泡2小时,红枣去核,和燕麦片一起放入破壁机打成豆浆,务必保证豆浆煮开才能饮用。
【功效】润肠通便,养血美颜。
*燕麦片建议选用粗麦片,营养更完全。
黑豆的功效跟黄豆有相似之处,也有异同之处。根据中医五色入五脏的理论,黄色入脾,黑色入肾,这便让两种大豆兼有了不同的功效。

《本草纲目》称:“黑豆入肾功多,故能治水,消胀、下气,制风热而活血解毒。”
《本草汇言》也说:"黑大豆,解百毒,下热气之药也。“
如今春湿尤重,不妨喝一碗三豆饮:
三豆饮
【材料】黑豆20克、赤小豆20克、绿豆20克,甘草5克。
【做法】三种豆子浸泡1小时后,加入适量的水和甘草,煮30分钟,喝水即可。
【功效】利水消肿、清热祛湿。
02
淡豆豉
豆豉是用黑豆经过发酵加工后而得的,但有咸豆豉和淡豆豉之分。入药则选淡豆豉。
淡豆豉在古籍的记载有:《别录》:“味苦寒,主伤寒头痛寒热,瘴气恶毒,烦躁满闷,虚劳喘息。”《珍珠囊》:"去心中懊憹,伤寒头痛,烦躁。"
药用淡豆豉的发酵,是需要加入青蒿、桑叶等药物进行的,因此淡豆豉性味辛、凉,归肺、胃经。具有解表,除烦,宣发郁热的作用。常用于感冒,寒热头痛,烦躁胸闷,虚烦不眠。
所以,当感觉烦躁胸闷,不妨喝杯淡豆豉茶;当感觉着凉了,不妨用点淡豆豉来碗葱豉茶。而家中炒菜用的咸豆豉,由于制作工艺不同,其辛凉之气减弱,同时解表的作用也大大下降,稍微淘洗后代替来用,也是可以,只是药性稍差。
葱豉茶
【材料】葱白10克,淡豆豉10克,生姜10克。
【做法】先把生姜和淡豆豉加水煮10分钟,后加入葱白,再煮5分钟。
【功效】解表散寒。
03
腐 乳
腐乳,在正常发酵情况下,适量食用是于身体有益的食品。发酵是借助自然界的特定菌群帮我们分解食物,也因此,它更利于我们胃肠道消化。

《本草纲目拾遗》记载:(腐乳)“味咸甘、性平,养胃调中”。适当吃腐乳,可以健脾开胃、消食化积,还含有难得的维生素B12。糖尿病患者、素食人士容易缺乏B12,因此可以在合理范围内适当食用,更有益健康。

腐乳中有一种表面红色的红腐乳,它是用黄酒、红曲米等发酵而成的,营养更为丰富,更有益于脾胃。如今多雨潮湿的天气,没有食欲,我们不妨来一道腐乳排骨,开胃下饭。
不过,腐乳含盐量较高,高血压人士应慎食;普通人也要适量食用,每人每天最好控制在5克以内。
腐乳排骨
【材料】排骨300~500克,红腐乳20克。
【做法】排骨洗净沥干水分,把红腐乳捣烂,和适量的白糖、酱油进行调味,和排骨拌匀,腌制30分钟后上锅蒸熟即可。
【功效】开胃消食。
04
豆 腐
豆腐是最常见的豆制品之一,从做法上有老嫩之分。老豆腐即“盐水豆腐”,口感厚、韧,豆香浓,水份少;嫩豆腐即“石膏豆腐”,口感嫩、滑,含水量更高。
相比之下,嫩豆腐更加寒凉,因此脾胃弱的人建议选择老豆腐,更不容易伤阳气。


《随息居饮食谱》中描述豆腐:甘凉。清热润燥,生津解毒,补中宽肠,降浊。
豆腐可以清热润燥,但体质寒凉、脾胃虚弱的人就不能贪嘴吃太多了。可以稍微煎一下,同时搭配生姜、小葱等,来一盘香气扑鼻的小葱拌豆腐。姜葱的辛温通阳之性,可以减弱豆腐的寒凉。
▲世间万物,皆有其性。只要尺度把握得当,样样都是灵丹妙药;多吃了则可能倍生疾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