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起经济特区,每个国人都知道是深圳。但实际上,国家最早设立经济特区时,除了深圳,还有珠海、汕头、厦门三城。为何发展到现在,只剩深圳一个独苗,其余3座城市不“特”了呢?
20世纪80年代,沉寂已久的华夏大地上,吹响了改革开放的号角,当时,国家确立了改革开放政策,创造条件吸引外国投资和世界先进技术。当时我国在广东福建两省,设立了4个经济特区,利用区位优势承接香港及东南亚地区的转移产业。此后几十年发展中,4城差距逐渐拉开,直到现在只剩深圳一家独领风骚,其他3家已经不“特”了,这到底是为何呢?
经济特区
1980年,国务院发布决定,批准深圳成为我国经济特区。当时,深圳并不是唯一的经济特区,还有汕头、珠海和厦门3座城市,共同组成了我国第一批经济特区。
四城被划为特区时,各自发展状况并不同步,现在一骑绝尘的深圳,在当时的4城中属于“差等生”。1980年,深圳、珠海的国内生产总值(GDP)只有2.7亿元左右,厦门则达到6.4亿元。
汕头实力最强,GDP总量接近10.8亿元,大约相当于4个深圳,汕头也是广东省内的第二大经济,仅次于省会广州。
不过在此后40多年的发展中,深圳后来居上直至一骑绝尘,遥遥领先于其他三城,曾经稳坐“龙头”位置的汕头,此时却成了“吊车尾”。
被划为经济特区5年后,深圳的经济总量达到39.02亿元,超过汕头的24.1亿元,已经达到汕头的1.6倍,深圳从此成为四个特区城市的“老大”。
2002年,厦门以648亿元的GDP成绩,超过汕头的459亿元;2008年,珠海GDP达到992亿元,而此时汕头的经济总量未达到950亿元。
孤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昔日的老大哥,至此彻底沦落到“小弟”位置,成为四座城市中垫底的存在。而此时,深圳的GDP早已超过7800亿元,在全国都能排前几名。
在国内的宣传中,提起经济特区仿佛也成了深圳的代名词,其他三座城市几乎退出了“特区”队列,而这与四座城市的GDP总量也是一致的。
2021年,深圳GDP超过3万亿,在全国排名前列,而厦门仅为7000多亿,珠海3800多亿,最惨的汕头还不到3000亿,仅为深圳的1/10。
同样的政策,更好的起点,为何最后只有深圳探索成功,其他三座城市全都不“特”了呢?
厦门之伤
厦门与台湾隔海相望,既是经济特区,又是计划单列市,全国城市同时拥有这两种身份的,只有厦门和深圳两座城市,由此也可以看出厦门经济地位之独特。不过在后来的发展中,厦门与深圳的差距越来越大。究其原因,不外乎以下四点:
一是地理优势没有转化成经济优势。厦门靠近台湾,当初设立特区,也有着借助台湾经济腾飞发展自己的想法。不过因为两岸局势不稳定,作为亚洲四小龙之一的台湾,根本无心带着厦门一起发展。
等到后来台湾企业来大陆投资发展时,落户厦门的也主要是一些小企业。台湾大企业大举入驻大陆时,瞄准的都是长三角和珠三角地区,厦门夹在中间别说吃肉了,连点汤都喝不上,依靠台湾带动也成为一种奢望。
二是厦门地域面积小,没办法形成完整的产业链。厦门最初主城区只是一座小岛,加上周边地区,也主要是以台地、丘陵为主。所以,这里虽然有天然良港,但地域狭小无法形成完整的产业链。
更重要的是,厦门最初划定的经济特区只有2.5平方公里,人口不足100万,要地没地要人没人,想吸引外资大量投资确实不太容易。
三是交通发展滞后。要想富先修路是颠扑不破的真理,而交通却是厦门的弱项之一。鹰厦铁路是福建的第一条出省铁路,直到1993年才正式建成,连接深圳的厦深铁路,直到2013年才顺利通车。
而且,厦门虽然拥有良港,但与港口配套的铁路并不完善,受制于岛屿地形,公路网也不够健全,海陆交通无法有效衔接,对经济的发展也带来了制约。
四是缺少法治建设和经济监管。90年代厦门准备放手一搏大力发展时,却爆发了远华事件。这就如当头一棒,把即将起飞的厦门经济瞬间打回原形,虽然此后经济也有所发展,但难免后继乏力的现象。
此时,大连、青岛、宁波等沿海城市崛起,无论是区位优势还是发展环境,都不逊色于厦门,至此厦门逐渐陷入沉寂,按部就班地发展,和深圳的差距越拉越大。
珠海之败
珠海与深圳,虽然都紧邻港澳,不过就区位而言,珠海还是略输于深圳。
珠海紧挨澳门,但澳门地方小,经济结构单一,更重要的是澳门的博彩和娱乐业,根本就不适合引入内地,因此珠海虽然毗邻澳门,在产业方面却无法获得相应扶持,经济上自然也无法借势。
四通八达的交通网络,是城市经济发展的命脉,但珠海在这方面不但先天不足,后续发展还历尽波折。伶仃洋大桥半途而废,广珠澳铁路项目停建等,都是珠海交通发展的重大打击。
除了以上客观因素之外,珠海的产业发展决策,也产生巨大偏差。可能受到澳门的影响,珠海最初确定的产业主要以旅游项目为主,第三产业成为主角,工业等就被挤到了次要位置,香港东南亚想要转移的工业项目,珠海错失了承接的机会。
遗憾的是,因为受制于国家政策,珠海以旅游为主业,却没有足够的能力承接澳门的游客。旅游业发展不起来,想要重新搞工业,但此时已经错过了承接的最佳时机,而且身边有深圳这个先行者,珠海就逐步被边缘化。
政府支持力度和鼓励性措施也有所欠缺,在城市发展初期,政府魄力不足政策瞻前顾后,空有外部资源却无法化为己用,再加上一些政策摇摆不定,也影响了外资投资这座城市的决心。
客观和主观原因叠加到一起,严重限制了珠海的经济发展。后来深圳一骑绝尘,更对珠海产生了强烈的虹吸效应,在人才争夺大战中,珠海相对于深圳,没有任何优势可言,发展逐渐落后也在情理之中。
不过,现在随着港珠澳大桥通车,香港、珠海和澳门之间的交通越来越便利,想必也可以给珠海发展注入新的活力。而且随着我国经济实力整体提升,珠海也可以依托原有优势,继续发展旅游业,承接香港的金融业,未来发展仍有巨大空间。
汕头之失
作为最初4个经济特区的龙头大哥,汕头的没落,确实让人惋惜。早在1930年时,汕头港的吞吐量高居全国第三,排在上海、广州之后。新中国成立前,汕头的经济稳居全国前20,经济重镇当之无愧。
也正是有这些辉煌的历史,国家第一批经济特区,就包括汕头在内,而且特区成立之初,汕头也被寄予厚望,不过在后来的发展中,汕头却没有达到最初的期望。
第一个原因是三分汕头,各自为战再加上隐隐存在的内斗,导致资源无法有效整合。1991年,原汕头市调整为汕头、潮州和揭阳三个地级市,这虽然将经济特区的面积从原来的1.6平方公里飞速扩大到234平方公里,但面积大并不代表着发展潜力也变大。
为了争夺发展资源,三个城市之间恶性竞争,根本无法做到优势互补,互相拆台的结果就是哪个城市都得不到好处,内耗严重无法充分发挥整体优势,更无法充分利用各类资源。
第二个原因,汕头发生了震惊全国的骗税案,诚信缺失影响经济发展。利用国家给出的特区政策,一些潮汕人开始动起歪脑筋,干起了偷税漏税的非法勾当。2000年8月,国家调查组进驻汕头调查,揭开了一起震惊全国的骗税案。
此案中,共揪出涉税犯罪团伙约150个,虚开增值税发票税额达323亿,骗税42亿元,涉及全国13个省。这起案件被称为“共和国第一税案”,此后18个地区向企业发出通知,避免和潮汕有生意往来。
“骗税案”引起的连锁反应,严重打击了汕头地区的经济发展,内部都不支持了,想吸引外资更是难上加难。人无信不立,汕头也终于尝到了诚信缺失带来的苦果,等到再想纠正的时候,才发现已经积重难返了。
一失足成千古恨,再回头已百年身。一步行差踏错,虽不至于让城市陷入万劫不复的地步,但严重耽误了发展时间,错失了发展机会。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深圳稳稳抓住了历次发展机会,不得不让人佩服深圳领导的智慧。
尤其是石破天惊的“二次创业”,更让深圳抓住了前沿科技的发展机会,给整座城市注入了新的发展动力。当其他城市忙着搞“土地财政”时,深圳却坚持以科研助力发展,敢为天下先的精神,也为城市发展带来了巨大助力。